炒股线上配资平台
股票配资的重要性 回看“洋抖难民”狂欢,80、90、00后会想到什么
这事发展到现在股票配资的重要性,留下了什么
上周,在 TikTok 禁令风波的影响下,许多自称"洋抖难民(TikTok Refugee)"的美国年轻人涌入了小红书,围绕" TikTok Refugee "的相关讨论也成为了近期小红书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探讨了白人特权、语言霸权、refugee(难民)一词的使用,社交网络上对这次事件的分析已经足够多了,这事发展到现在,从交猫税、到对账单、到改作业,从热闹、到质疑、到感动、到平息,2025 年用让人意想不到的姿态打出了一行 helllo world。
回顾这次事件,对于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出生于千禧年之后的年轻人来说,在种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下,这是他们第一次"直面"大量异国同龄人的机会。经历过 OICQ 聊天室的 80 后和一出生就在"墙"内的 05 后,那些成长于互联网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了解程度截然不同的年轻人,对于洋抖难民的入侵会有怎样各异的感受,我们邀请了六位来自不同代际的年轻人,从 80 后的媒体人到 05 后的高中生,聊一聊他们对这次事件的感受与经历。
Oliver,80 后 媒体人
"在当下的时代,年轻人对于外面世界的关注点正在不断下沉。"
我的小红书上开始出现大量洋抖难民的帖子,大约是十天前。第一波集中的爆发是猫税,这可能和我也养宠物有关。还有一类比较热门的帖子是"中美对账",很多美国人在笔记里分享自己的收入。
小红书上外国网友分享的"猫税"
一个比较显著的感受是那几天的小红书笔记质量突然变高了很多。我有一个朋友平时会参加合唱团,以前常常会去 YouTube 上听一些国外的合唱团唱歌。那几天他突然在小红书上刷到了不少国外唱诗班的视频,还有外国的博主在小红书上翻唱了一首中文的歌曲,这种内容之前在小红书上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这次来到小红书的外国人大多数都是 TikTok 的用户,所以他们带来的内容也有比较强的 TikTok 印记,比如一些轻松幽默的内容、一些才艺歌舞的展示、一些艺术创作的分享等等。总体来说最近小红书上外国人的笔记是以分享生活为主,真正输出观点的部分是很少的,这也是很多人觉得讨论的氛围很友好的重要原因。如果你去看 Instagram 或者 X 这样的平台,网友们出现矛盾的频率会高很多。
另一方面,"难民"这个词语的使用也很微妙。在我刷小红书的过程中,我会感觉很多中国人是抱着"接纳客人"的心态在和外国人交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他国家的人来到了小红书,就好像是客人来到了你家门口,大家会用更加礼貌的态度来沟通,但我并不认为这会影响小红书本身的社区氛围。
过去二十年里,因为种种外部原因,大家对于国外的了解渠道减少了很多,但这反而让现在的年轻人更渴望去了解其他国家的人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如果洋抖难民破墙而入这件事发生在十几年前,大众的关注度并不会那么高,因为那时候能够了解到他们的渠道是很多元的。
有意思的是,我们对于其他国家的关注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2008 年前后,大家更关注的是宏大的国际新闻,美国大选、中东战争、亚非拉关系等等,我现在去墙外也会更多看一些媒体的报道和观点的输出。但是很多年轻人他们更感兴趣的其实是国外普通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比如他们的工资多少、他们每天吃些什么、他们超市里的鸡蛋牛奶贵不贵。这种关注点的转变与下沉,与大家当下的生活状态是相关的,当大家自己的生活变得很难时,对于宏大问题的关注自然就减少了。
高墙的筑起也改变着这一代年轻人对于外面世界的看法,在二十年前,简体中文互联网上对于国外生活的展现大部分是正面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的街道非常干净。但现在这样的内容减少了很多,前些天我在小红书上刷到一条笔记,博主介绍了德国一种窗户特殊的开合方式,下面的评论里很多人在说国内的窗户也是这样的,嘲讽博主没有见识。
在当下,国内社交媒体上大部分的讨论其实都在走向极端化。向往国外生活的那部分人变得更加向往了,不向往的人就会变得很排斥。算法的出现加剧了这个现象,大家都更愿意待在信息的茧层里,和有同样想法的人一起抱团取暖。如果有一批年轻人可以因为洋抖难民的破墙而入开始对外面的世界更感兴趣,愿意出去看看更多国外普通人的真实生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中美对账"这样比较肤浅的宣传主题上,那我觉得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让我觉得有些遗憾的一点是,小红书这一波洋抖难民入侵的热度下降得很快。周末 TikTok 在北美被禁用的时候,我特地打开小红书想看看有哪些讨论,但是相比最开始几天,相关的帖子已经少了很多。一些媒体会用"重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来形容这场文化交流,但我觉得下这个结论有些为时尚早。TikTok 在北美的命运还未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否能够重建也还需要再观察一段时间。
mazzystar,80 后 医疗器械行业
"政治的分歧与高墙的建立,仍然无法真正隔绝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交流与交往。"
我并不是小红书的深度使用者,在上周之前,我更多把这个 app 当作搜索引擎来使用。朋友和我说了很多外国网友在小红书上分享时,我一打开,发现首页多了许多来自国外的艺术创作者,非常惊喜。我在上面看到了天体摄影师、美国乡村歌手、舞者、画家,几天的时间里我在小红书上关注的人就从不到十个增加到了七八十个。
在创作者之外,很多国外的普通人也开始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普通人之间的交流开始频繁地发生,比如有一对美国的夫妻在小红书上晒出了自己抱着小孩的照片,一对中国夫妻也回复了一张同样抱着小孩的图,我觉得这样的互动是很温暖的。
我自己在国外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过去我常常和朋友说,美国对于个体的剥削同样很严重,有的人需要打好几份工才能勉强维持生活。前几天一个朋友来和我说,在小红书上看到了很多美国人每周要打两三份工,才能买食物。比起我的陈述,这种更直接的交流更能增强不同国家的人民对于彼此的了解。
以往遇到一些大事发生时,我都会第一时间登录 X,去听不同的声音。X 是一个比较多元的平台,不同身份的人都会最快在这里分享自己的看法。在过去二十年里,无论是中国社交平台还是美国社交平台,理性的声音都在逐渐退潮,理性的判断和思考变得越来越难发声。
和 X 上的讨论氛围相比,小红书上的交流更像是一个精致的泡泡,没有那么真实。但就算是不真实的平等交流,在此时此刻看起来也是很珍贵的。有人说小红书建立起了新时代的巴别塔,我在这几天的交流也会产生了一种回到了十几年前"地球村"的感觉。大家突然在一个平台上平等地、没有隔阂地进行交流,这也说明了民族、政治的冲突,其实不能完全隔绝人本身的交流和交往,普通人和普通人之间在人性层面上是完全可以互相理解、彼此接受的,这始终是一种美好的感情,也是我们朴素的愿望。
Y,90 后 中学教师
"比起 90 后,05 后、10 后的年轻人对于洋抖难民的好奇心要多非常多。"
最开始在小红书上刷到一些外国网友的自我介绍时,我以为只是算法的个性化推荐,直到这件事上了微博热搜,我才发现它成为了一个热度很高的现象。
对于外国网友、博主一窝蜂的自我介绍我没有太多兴趣,第一个让我想认真看看的帖子是一位美国网友分享自己的收入。他在美国一家医院里工作,每小时时薪 35 美元,每天工作 10 小时,每周工作 4 天,我用手机里的计算器算了一下,他每个月的收入有三万多人民币。这一类关于收入的讨论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也是我看到大家讨论度比较高的。
关于当地收入与物价的讨论,在最初很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另一类我特别关心的笔记是和我的职业相关的,一些北美的老师会分享当地中学的课程设置、作息。我印象特别深刻有一个美国的老师用中文在一条笔记下回复,"美国的老师不需要负责任何行政工作",这让我特别羡慕。当然我也会发现,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老师都在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洋抖难民的进入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世界的角度,以往去看一些国外的社交平台,我一般都会更关注国际新闻、国外媒体观点的输出,很少会特地去看某个人的生活分享,也并不了解国外普通人具体的生活。比如在 X 上,大多数人都是在发表观点,而不是分享生活;Instagram 上有人分享生活,但会更精致,不会像 TikTok 一样随意、接地气。
最开始几天我还会比较热衷于刷小红书上外国网友的笔记,但渐渐地我发现这上面的讨论始终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次,比如讨论生活日常,比如分享追 K-POP 的经历。真正涉及到严肃议题的讨论,或是影响到我们生活的话题(比如工会),这些内容是很少,甚至没有的。
这种相对友好的讨论氛围我认为是暂时的,语言是第一道筛选门槛,能够用英语去和外国人沟通的人本来就是少数。另一方面,许多年轻人可能会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攻击外国人,但在更直接的"面对面"交流中,随意攻击别人是很没有礼貌的行为,大多数人不会这样做。
和我相比,我观察到我的学生们明显对于这些来到小红书的洋抖难民有着更多、更强烈的好奇,他们在这次事件中的参与感也远远超过我。我有一个学生上周发了好几条相关的朋友圈,他说自己一直在小红书上和外国人聊天,过去从来没有这么频繁地使用过英语。他会发一些自己和外国网友聊天的截图,会去问他们一些网络热梗是不是真的(比如"佛罗里达州不养闲人"),也会主动地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他形容中国的中学生过得比在监狱还糟糕)。
对于我的这些学生来说,他们从小就学习英语,词汇量很大,也学习了很多花里胡哨的语法、句子,但这可能是他们很多人第一次真实地用这门语言和他人交流,书本里的知识突然变得实用起来,所以他们会格外地兴奋。不过我无法确认这是否是个例,毕竟他们生活在北京,未来很多人都有出国读书的打算。如果是生活在小镇上的孩子会对这个话题如此好奇吗,我觉得这个事情是存疑的。
对于我和我的大多数朋友来说,洋抖难民的破墙而入并没有带给我们特别多新的信息量,我们从小就看着美剧、美国的电影长大,现在也一直密切地关注着国外的新闻。但对于我学生这一代人来说,他们可能更多是在国内文化产品的浸润中成长起来,他们会通过这次的文化交流第一次知道国外有工会的存在,了解到了美国的收入水平、物价水平,这还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不过大部分人对于洋抖难民的关注是出于好奇心,也止于好奇心这一步。他们只是好奇其他国家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简单了解一下以后,并没有深入地探索,也缺乏更多的交流,这一点还是很可惜的。
Winter,90 后 对外汉语老师
"许多外国人说想要学中文,只是享受几千人回复追捧他的优越感。"
和我的职业相关,小红书这些天给我推送了不少想要学习中文的外国网友。他们中的很多人在笔记里给出了远超于市场价的教学费用,一小时 50 美元、80 美元(在平台上教中文,正常的薪水为每小时 10-30 美元),笔记下的评论轻轻松松就有上百条、上千条。
我不认为这样的人是真心想要学习中文,如果真的对这门语言感兴趣,他们应该去平台上寻找适合自己的老师。在小红书上发出这样的笔记,他们只是享受随便发点照片、文字就能收到千赞百评和无数私信的优越感。
这段时间我还在小红书上刷到了不少通过翻墙软件来伪装成外国人的中国网友,我很能理解他们的心情。对于自媒体人来说,认真经营了几年的账号,可能涨粉量不及外国人发几张自拍和一段自我介绍。如果我也放一张长相帅气的白人男性自拍作为封面,发一段英文自我介绍,大概率也能收到 99+ 的私信。
在评论区,不少中国网友表示可以"免费教学"
无论是在国外生活时还是做对外汉语老师时,我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大多数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约等于零。我的大多数学生在后台第一次联系我时,都会说自己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但如果我问一句具体对哪些文化感兴趣,80% 的人都说不出来。
在语言平台上,很多人学习日语、韩语是因为对于日本动漫、K-POP 感兴趣,所以想要学习语言。但中文的学习恰恰相反,大多数人是因为有实际的需求,交往了中国的伴侣或者有和中国人打交道的工作,学习了之后才开始了解中国的文化。
洋抖难民在小红书上的破墙而入或许能够改变这一点,这些天我看到很多外国网友在小红书分享自己做蛋羹、番茄炒蛋的视频,美食也可以成为一种文化输出。至于前些天大家讨论的"语言霸权"问题,我倒不觉得我们需要对这个词如临大敌,对外汉语教材的第三课里教的对话是:
你是哪国人?
我是美国人。
再过了几课,又会教:
你会说法语吗?
你会说德语吗?
在我教授中文的过程中,也会有白人男性嘲笑我的某个英语用词不标准,但是在小红书上如果有外国人用错了一个中文词汇,大家的第一反应是礼貌地纠正,而不是嘲讽。去讨论某种文化和语言的霸权,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去接纳外国网友来到小红书。语言与文化的交流始终是相辅相成的,我很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外国人会因为喜爱中国的文化而来学习中文,而不只是把它当成工具。
Gloria,00 后 大学生
"收到笔友寄给李华的回信,童年的纸飞机飞回我手里。"
洋抖难民进入小红书以后,最让我感兴趣的讨论是许多国外的网友在了解了"李华的信"这件事以后,自发地在小红书上给这群远在中国的笔友写回信。我相信每一个在国内读高中的年轻人都以"李华"的名义写过无数封信,在信里我们介绍过自己的家乡、憧憬过未来的生活、分享过生命中最难忘的事情,但我们没有人收到过回信。
最开始是一个中国博主在 TikTok 上向国外的网友介绍了李华写信的故事,许多外国网友在看了那个视频后,开始在小红书上给"李华"回信,还有不少刚学会中文的网友会用汉字手写信,配上他们手绘的 emoji,又好笑又让人感动。
美国网友的手写回信
在这些回信里,我看到很多美国网友写自己小时候也会听到父母和电视新闻里说中国很糟糕,讲述他们小时候以为在海滩上挖洞就能挖到中国去,写他们正在努力学习中文希望可以和我们交流。
看完回信后,被感动的年轻人
看着这些笔记、评论,我那天没忍住哭了。在这个越来越割裂的时代里,对立成为了某种主流的情绪,但是这样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交流却让人发现,人类的情感可以超越国籍、民族与政治。在新闻里,我们可能会对一个完全不了解的国家产生强烈的爱憎,但是在这样人类单纯因为爱而相聚的时刻,我真正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幸福感。
梅梅,05 后 高中生
"原来美国不像营销号里宣传得那样好,也不像有些新闻里写得那样差。"
最开始在小红书上刷到有很多外国网友时,我的心情很兴奋,这是我第一次在网络上看到这么多来自其他国家的"真人"。我记得有一个帖子是一名在佛罗里达州上学的中学生发的,他邀请大家在评论区里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我看到美国的高中生发出他们的课表,原来他们真的每天下午三四点就可以放学下课。我和我的几个朋友还把我们的英语作业发到了评论区,真的有美国网友自愿来帮我们做作业。
在这条笔记下,很多中美中学生在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
另一篇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笔记是一个生活在洛杉矶的美国年轻人发了一段当地的街景,我发现刻板印象中的"好莱坞"居然很脏乱差。下面有一个中国网友说,这不像是洛杉矶,而像是贫民窟。本来以为大家会因为这条评论吵起来,结果发帖的博主竟然很赞同地说,他们当地人也会这么形容。这一刻,我觉得大家共同吐槽的氛围特别友好。
我前几天浏览了很多美国普通人发出的笔记,介绍他们的工作、物价、生活环境,我发现美国没有某些营销号里吹得那么好,也不像一些新闻里写得那么差劲。外国人对于中国人的态度也和我想象中很不一样,他们没有瞧不起中国人,对于我们的生活也充满了好奇。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我觉得从他们分享的笔记中了解到的国外生活是比较客观的。
不过我和我的朋友大概看了三四天之后就对这个话题失去了兴趣,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大家在小红书上讨论的事情、分享的烦恼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那有什么特别去看的必要呢?这可能也跟我们这一代人崇洋媚外的情绪很弱有关系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青年志 Youthology "(ID:openyouthology001)股票配资的重要性,作者:echo,36 氪经授权发布。